八項重點工作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強化源頭把關作用,健全人為水土流失監管體系。修訂出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辦法(水利部令第53號),強化全過程全鏈條監管。聯合國鐵集團印發《關于加強鐵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辦水保〔2023〕3號),進一步發揮國鐵集團鐵路建設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作用,推動水土保持從管項目向管行業轉變。推動將水土保持信用評價納入《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水土保持信用評價結果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實施的年度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為完善水土保持信用監管提供了政策依據。隨機抽取4756個地方審批的水土保持方案組織開展質量抽查,對抽查發現的共性問題明確針對性措施,要求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從源頭上把好生產建設項目人為水土流失的第一道關口。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連續第四年組織開展覆蓋全國范圍的水土保持遙感監管,組織各地依法認定查處違法違規項目1.46萬個,建立問題臺賬,督促整改銷號,2019-2021年歷史違法違規項目的整改銷號率達到99.8%,人為水土流失監管效能進一步提升。
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在長江、黃河上中游和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加強組織協調,發揮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作用,全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萬平方公里。以減少入黃泥沙為目標,加強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特別是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綜合治理。建設淤地壩和攔沙壩790座,年可攔截入黃泥沙600萬噸。除險加固病險淤地壩622座。改造坡耕地面積83萬畝,年可增加糧食產量5800萬公斤。以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加大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力度。治理侵蝕溝2067條,保護耕地面積近50萬畝,年可增加糧食產量1000萬公斤。帶動黑龍江等東北黑土區省份投入省級財政和地方政府一般性債券19.8億元,治理侵蝕溝9143條。以支撐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目標,加大對貧困地區支持力度。94%的年度水土保持中央資金安排到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的省份,督促省級分解落實到脫貧縣45.9億元,占中央總投資的55.3%。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為目標,制定加快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地方統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等內容,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496個,為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堅決落實部黨組要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強化底線思維,組織黃委和有關省區全力以赴做好淤地壩安全度汛工作,實現“人員不傷亡”目標。汛前,完成16788座大中型淤地壩風險隱患排查,組織開展安全隱患處置和應急演練,夯實“三個責任人”責任。汛期,及時發布預警信息28期5.2萬壩次,組織黃委派出26個工作組、77人次,暗訪抽查400余壩次,指導地方做好防汛工作。汛后,全面復盤,深入分析工程建設和安全度汛管理薄弱環節,提出6方面18項舉措,明確今后加強淤地壩安全管理目標任務。同時,初步建成支撐“四預”功能的淤地壩管理信息系統,納入黃委和水利部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運行。制定出臺淤地壩工程建設管理、登記銷號管理等制度辦法,健全監督檢查長效機制。
連續五年實現國土面積全覆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定量掌握全國、各級行政區、大江大河流域以及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狀況和動態變化情況。2021年監測成果分析顯示,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下降到267.42萬平方公里,比2011年減少27.49萬平方公里,強烈及以上等級占比下降到18.93%,水土保持率達到72.04%,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趨勢進一步穩固。印發《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明確了新一期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的思路目標、監測任務、方法路徑、組織實施和保障措施。編制完成《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完成監測站點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社穩評估報告及審核意見等要件辦理,項目可研報告基本完成中咨公司評估。組織開展東北黑土區侵蝕溝和長江經濟帶重點區域坡耕地專項調查,掌握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和長江經濟帶重點區域坡耕地的數量和分布。組織開展水土保持碳匯作用研究,提出了水土保持碳匯概念機理、核算方法,并進行水土保持碳匯量核算。
制定印發《“十四五”時期智慧水土保持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了智慧水土保持建設的總體思路、建設目標和具體任務。制定水土保持數據標準及規則,明確了水土保持數據內容、來源、標準、錄入要求,以及數據填報提交、更新審核、傳輸共享、維護使用等全過程管理要求。圍繞管理需求,推進構建水土保持數字化場景及水土保持“一張圖”。全面梳理水土保持業務智慧化管理需求,統籌開展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模塊升級改造,基本實現監督管理和綜合治理模塊全過程數據管理。克服經費困難,組建了由系統內外15家科研單位參加的研發團隊,推進全國土壤侵蝕“1+7”模型體系研發。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優化模型1.0版上線運行,淤地壩安全度汛“四預”模型在4座試點壩實現“四預”功能,西北黃土高原土壤侵蝕模型、西北黃土高原重力侵蝕模型、東北黑土區侵蝕溝土壤侵蝕模型、北方風沙區土壤侵蝕模型、人為水土流失風險預警模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智能管理模型基本完成模型框架構建。
按照國務院批復《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的要求,水利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六部門完成對各省級人民政府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年度實施情況評估。在省級自評和國家級復核的基礎上,提出年度評估結果,并報國務院。評估反映的主要問題以“一省一單”印發各省級人民政府。通過開展評估工作,地方各級政府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
落實部黨組強化流域治理管理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明確并強化流域管理機構水土保持管理職責,從規劃、監管、治理、監測及智慧水土保持等方面強化了流域管理機構水土保持管理職能。水利部審批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全部征求流域管理機構意見,并作為審批必要條件。組織各流域管理機構啟動編制七大江河流域水土保持規劃,開展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督查和生產建設項目監管履職督查,對發現的問題以“一省一單”印發各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督促指導各地加強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和臺賬管理按周報送執行進度,相關情況作為年度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評估的依據。
按照《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管理辦法》,水利部組織各省區市和生產建設項目單位,扎實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工作。在各地、各單位審核推薦的基礎上,水利部通過形式審查、復核和專家評審,經部務會議審議,2022年度共認定102個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包括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42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8個,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52個(生態清潔小流域34個,生產建設項目18個)。經過兩年來的實踐,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在促進地方政府建立水土保持協調機制,發揮部門、資金合力,調動全社會參與水土流失防治積極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水土保持示范越來越成為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同時,水利部有序推進江西贛州市、陜西延安市、黑龍江拜泉縣、山西右玉縣、福建長汀縣等5個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在體制機制、政策制度、技術模式、規律把握等方面探索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