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表示,在制定新的全球目標時,應充分吸取“愛知目標”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充分考慮目標的可達性、可操作性以及各國的發展差異,提出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據悉,“愛知目標”是指聯合國制定的一個2011—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從全球部分來看,“愛知目標”的20個行動目標僅有6個目標部分實現,沒有一個行動目標完全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COP15會議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明確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轉型變革。
崔書紅表示,在制定新的全球目標時,應充分吸取“愛知目標”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既要提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雄心和信心,更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充分考慮目標的可達性、可操作性以及各國的發展差異,提出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同時,“框架”還應堅持公正、透明、締約方驅動原則,完善執行機制和保障條件,特別是要重視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的不足,加強資源調動、科學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切實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履約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
崔書紅強調,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認真落實“愛知目標”,明確各項任務和責任,目標執行取得積極成效。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中也多次提到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寶貴經驗。
一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探索形成“政府引導、企業擔當、公眾參與”的生物多樣性治理模式。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力度持續加大,協同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等突出環境問題。三是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顯著提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社會共識。
崔書紅稱,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深入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更新修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持續深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健全外來入侵物種的預警和監測體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和水平,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更多的中國實踐,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