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各省級兩會正在陸續召開。今年,多地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了關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容,并以專題篇章形式描述。那么,各地低碳布局都提出了哪些目標?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多地加快布局綠色園區、低碳示范區
記者梳理發現,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都給各類園區的綠色化、低碳化建設留出篇幅。
北京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繼續狠抓污染防治不放松,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裝備、電子、汽車等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改造高能耗老舊數據中心,促進各類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加大低碳試點示范力度,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等先進低碳技術應用,建設一批氣候友好型的園區、社區、校園等。
天津市提出,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2023年,將加快工業園區、機關、企事業單位低碳(零碳)試點示范建設。加大建筑節能推廣力度,新增地熱供熱能力900萬平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6%。
云南省計劃在未來5年,加快建設碳資源池,推進碳匯項目開發,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節能減排十大重點工程,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大宗固體廢棄物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創建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園區。
內蒙古自治區鼓勵工業企業實施綠電替代、采用綠色工藝、使用綠
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園區、零碳園區,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水平。
氣候友好型的園區、低碳零碳示范園區等詞成為高頻詞,也反映出各地在規劃建設中,已將低碳布局納入重要考量之中。
調結構、促轉型仍是多地共同“課題”
此外,“綠色轉型”“能源結構調整”也頻繁出現在多地的政府報告中,山西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等地提出了新能源裝機占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
比如,山西省提出未來5年的目標:能源革命成效明顯,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95%左右,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4%。
到2030年基本完成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按照上述目標要求,強化“雙碳”牽引,加快建設美麗山西。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河北省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單位GDP能耗下降22%,綠色轉型取得新進展。今后5年,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立足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定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浙江省在過去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也提出了新目標。
今后5年,浙江省將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保供穩價,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推進電源、電網、儲能、天然氣管網等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重大項目87個,完成能源領域投資6000億元以上。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超過43%。
此外,內蒙古自治區也計劃在未來5年把傳統燃煤電廠轉為新型綠色智慧電廠。提高煤炭彈性產能和應急保供能力,加大油氣資源勘探和增儲上產力度,推動非煤礦產資源綠色安全有序開發。全力推動新能源加快開發和全產業鏈建設。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建設,力爭并網裝機2500萬千瓦以上。
2022年,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在安徽投入運行,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647萬千瓦。
安徽省提出在未來5年,將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規劃建設,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8%以上。
此外,廣東省也提出將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
地方兩會是各地經濟工作的重要風向標,今年多地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目標再次說明,如何持續加碼低碳園區建設、怎樣加快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轉型,或將成為未來幾年各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