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關于碳中和長期發展,《中國碳中和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22》指出,加強產業外部協同與合作能夠幫助突破產業自身的局限性,但跨界帶來的行業界限模糊,也將會引發更強烈的市場競爭。
2020年9月,我國向世界做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雙碳)的莊嚴承諾,拉開大規模低碳減排運動序幕。考慮到該戰略目標的確定性,資本市場迅速展開布局,在近兩年成立的各類碳中和咨詢、服務公司已不少于3萬家。但作為一項長期戰、持久戰,實現碳中和目標并非易事。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加強產業內部協同及合作是產業良性發展和有序實現產業碳中和的基礎和必然要求。”近期發布的《中國碳中和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22》中指出,加強產業外部協同與合作能夠幫助突破產業自身的局限性,但跨界帶來的行業界限模糊,也將會引發更強烈的市場競爭。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碳中和產業包括碳中和牽引產業和轉型產業,能夠對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起到關鍵支撐作用。戰略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環保產業等均屬于牽引產業,比如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CCUS、新能源汽車。而碳中和產業合作則是指運用新的技術、生產方式、商業模式來幫助傳統的能源及相關產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開辟一種新的以低碳技術為主導的新型生產力。
專家介紹稱,“雙碳”目標的實現與農業、工業制造業、服務業三大產業密切相關,需要對原有發展體系進行徹底重構。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如果互相之間不合作,“雙碳”目標就無法實現。目前從大的角度來看,碳中和合作涉及產業低碳化、低碳產業化、低碳價值化和低碳國際化四大方向(“四化”理論),低碳制造業、低碳金融、林業碳匯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中國碳中和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22》認為,碳中和產業合作可細分為能源合作、科技合作、數字合作、碳市場合作、消費合作、金融合作、供應鏈合作、國際合作的碳中和產業合作八大典型模式。其中,能源合作是實現目標的主抓手、碳市場合作是重要政策工具。簡言之,改變對化石能源的過分依賴,重新建立起綠色能源體系正是當務之急。
2022年,面向碳中和長遠目標的“1+N”政策設計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將步入實質進展攻堅期,重點仍在于高質量、穩扎穩打地推進相關工作任務。按照業界推測,在一眾頂層設計文件指引下,2023年碳中和產業領域將呈現出十大趨勢,即:
①碳中和服務公司退潮;②玩家升級;③商業模式創新嘗試;④碳中和新基建大行其道;⑤雙碳培訓走向專業化;⑥外資認證機構業務爆發;⑦新能源原材料價格周期;⑧碳價先抑后揚;⑨大型活動碳中和成為標配;⑩產業投資熱點斗轉星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