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徐衛星報道 近日,由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iCET)聯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山大學智能系統工程學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凈零碳排放路線圖”項目第一期研究成果——《廣東省道路交通凈零排放路線圖》(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以廣東省為研究對象,基于“自下而上”的排放方法學,構建了交通部門長期能源與碳排放核算模型,將廣東省道路交通進一步拆解至4個細分區域(廣州、深圳、其他珠三角地區、非珠三角地區)和13類細分車型,首次核算了廣東省內分區域、分車型排放數據。《報告》顯示,現階段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比依次為廣州(15%)、深圳(20%)、非珠三角地區(23%)及其他珠三角地區(41%)。
從排放趨勢來看,深圳市將最早實現道路交通排放達峰,廣州和其他珠三角地區其次,非珠三角地區最晚。
《報告》認為,排放趨勢的不同將決定不同區域在減排戰略制定上的差異。深圳市道路交通減排引領全省乃至全國,將可率先實現碳中和目標;廣州和其他珠三角地區需要提出并落實更積極的政策目標;而非珠三角地區則需要加快推廣低排放和零排放汽車,促進碳排放盡早達峰。
按車型排放數據來看,私人乘用車、城市物流車、半掛牽引車及自卸車是碳排放占比最高的車類。不過,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推廣,私人乘用車碳排放將在2025年前后達峰并快速進入下降通道。而城市物流車、半掛牽引車、自卸車等車類需要更積極的政策目標和支撐政策配合,如制定更積極的行業發展規劃及新能源汽車推廣目標,大幅提升車輛能效以及加快貨運結構調整等,才能實現碳排放盡早達峰和穩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