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簡稱“兩業融合”)是系統工程,既需要精準聚焦制造業,更需要與服務業聯動,方能形成創新合力。對于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企業來說,如何通過兩業融合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認的“兩業融合”試點企業中,河北先河環保、中天科技、贛鋒鋰業、欣旺達等企業聚焦低碳,致力于打造服務于制造的價值鏈集成,深度應用現代化技術、管理、模式服務行業,生動繪就了融合發展“路線圖”。
一、河北先河環保:定制環境監測治理的“智慧大腦”
探索全產業鏈綜合服務新模式。打造“產品+服務”相互帶動、“傳統環境監測+大數據信息化”相互融合、“企業+院校科研”相互轉化的“測、控、評、治、管”一體化“環保管家”新模式。結合企業現狀與深度治理標準,制定深度治理技術方案,做到“一企一策”,針對性整治。支撐從區域到企業端的全面感知、智慧診斷、達標規劃、有效治理等,為園區及工業企業提供一站式環保托管服務。
一體化技術支撐城市環境管理。通過檢驗認證體系等服務,完善產品質量管理,提升先進制造業的綜合價值。按不同的技術領域,先河環保成立多個研究團隊,參照國內外先進技術標準,深入一線挖掘客戶的具體需求和痛點。創新推出生態大腦數字化平臺,多維度精細溯源,打通“監測”到“監管”的通道,將數據匯聚成生態環境資源池,使環境監管更精準、更有效。
廣泛布局,助力工業企業智慧化轉型。圍繞標準件制造、磚瓦窯、羊絨制品、鑄造、家具等重點行業,在河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安徽省、江西省等不同區域建立8個典型試點,基本覆蓋了當下環境監管的熱點領域和核心需求,并將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二、中天科技:發揮多元化產業融合優勢,推進綠色制造數字化升級
推進智能工廠建設。積極推進“特種裝備電纜5G全聯接智能工廠”“高性能電子銅箔智能工廠”“大型儲能系統智能工廠”3個智能工廠建設,提升自動化與信息化水平,著力放大產業優勢,推動產業鏈拓空間、增效益。
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促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基礎軟硬件協同開發平臺”項目建設,打造工業互聯網入口產品,為二級節點運營提供了新的抓手。聯合12家國內二級節點服務商共同發起“百萬企業進入工業互聯網行動”,并結合工業互聯網標識瀏覽器持續為行業賦能,從而打造以中天互聯為中心的工業互聯網合作生態。
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水平。持續深耕海底電纜、海底光纜、海底光電復合纜等海洋裝備,與金風科技、招商重工聯合打造新一代深遠海風電施工安裝平臺,采用“運輸+儲存+起重”一體化模式,科學優化深遠海不同基礎型式的海上風電項目施工方式,大幅提升風機部件吊裝效率。
三、贛鋒鋰業:建立鋰全產業鏈,打造低碳“鋰”想之路
智能化解決方案服務筑造安全墻。針對大型有色冶金、化工企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采用5G、邊緣云、AI、大數據等先進信息化技術,開發適用于鋰電新材料生產的安全生產管控平臺。打造“1張5G專網+3大服務子平臺+N個融合創新應用+1套EHS管理體系”,建成鋰電材料智能工廠,實現有色冶金與大化工生產本質化安全與環保。
深化研發生產關聯,轉型為專業服務提供者。發揮產業鏈推動者效應,依托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資源,建設鋰電材料公共服務平臺,立足新余國家鋰材料及應用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為江西省乃至全國鋰電材料領域內中小微企業提供鋰電材料檢測、公共安全檢測等技術服務。
協同化構建全局管理平臺。建立起貫穿鋰產業上、中、下游的鋰全產業鏈,實現鋰資源的閉路循環。通過發揮鋰循環生態鏈優勢,其與下游客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打造協同管控平臺,在現有管理模式與產業特性的基礎上,對NC-ERP系統進行二次開發,將企業的信息資源結構化、網絡化與數字化,打造集團全面資源信息管控平臺。
四、欣旺達:形成磁聚示范效應,共享綠色低碳機遇
數字化轉型作為兩業融合的主要抓手。快速形成磁聚示范效應,加快產業聚集,內部提質增效,外部協同互聯效應。2020年至今,欣旺達進入全面數字化和全面智能化階段,目前已完成90%業務運行數字化和80%決策數字化。
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萬億級集群協同效應。建設使用的點鏈工業互聯網平臺已輻射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智能硬件、家電、智能裝備、精密結構件、化工電鍍等10余個重點行業,形成萬億級的集群協同效應。
培養高技能人才。啟動培養為主、引進為輔的人才戰略,圍繞課、證、用、評、圈五大核心打造出高技能人才培養發展新范式;通過產教融合優化高技能人才價值鏈,構建新型高技能人才合作生態,實現高技能人才校企柔性訂制培養。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簡稱“兩業融合”)是系統工程,既需要精準聚焦制造業,更需要與服務業聯動,方能形成創新合力。對于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企業來說,如何通過兩業融合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認的“兩業融合”試點企業中,河北先河環保、中天科技、贛鋒鋰業、欣旺達等企業聚焦低碳,致力于打造服務于制造的價值鏈集成,深度應用現代化技術、管理、模式服務行業,生動繪就了融合發展“路線圖”。
一、河北先河環保:定制環境監測治理的“智慧大腦”
探索全產業鏈綜合服務新模式。打造“產品+服務”相互帶動、“傳統環境監測+大數據信息化”相互融合、“企業+院校科研”相互轉化的“測、控、評、治、管”一體化“環保管家”新模式。結合企業現狀與深度治理標準,制定深度治理技術方案,做到“一企一策”,針對性整治。支撐從區域到企業端的全面感知、智慧診斷、達標規劃、有效治理等,為園區及工業企業提供一站式環保托管服務。
一體化技術支撐城市環境管理。通過檢驗認證體系等服務,完善產品質量管理,提升先進制造業的綜合價值。按不同的技術領域,先河環保成立多個研究團隊,參照國內外先進技術標準,深入一線挖掘客戶的具體需求和痛點。創新推出生態大腦數字化平臺,多維度精細溯源,打通“監測”到“監管”的通道,將數據匯聚成生態環境資源池,使環境監管更精準、更有效。
廣泛布局,助力工業企業智慧化轉型。圍繞標準件制造、磚瓦窯、羊絨制品、鑄造、家具等重點行業,在河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安徽省、江西省等不同區域建立8個典型試點,基本覆蓋了當下環境監管的熱點領域和核心需求,并將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二、中天科技:發揮多元化產業融合優勢,推進綠色制造數字化升級
推進智能工廠建設。積極推進“特種裝備電纜5G全聯接智能工廠”“高性能電子銅箔智能工廠”“大型儲能系統智能工廠”3個智能工廠建設,提升自動化與信息化水平,著力放大產業優勢,推動產業鏈拓空間、增效益。
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促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基礎軟硬件協同開發平臺”項目建設,打造工業互聯網入口產品,為二級節點運營提供了新的抓手。聯合12家國內二級節點服務商共同發起“百萬企業進入工業互聯網行動”,并結合工業互聯網標識瀏覽器持續為行業賦能,從而打造以中天互聯為中心的工業互聯網合作生態。
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水平。持續深耕海底電纜、海底光纜、海底光電復合纜等海洋裝備,與金風科技、招商重工聯合打造新一代深遠海風電施工安裝平臺,采用“運輸+儲存+起重”一體化模式,科學優化深遠海不同基礎型式的海上風電項目施工方式,大幅提升風機部件吊裝效率。
三、贛鋒鋰業:建立鋰全產業鏈,打造低碳“鋰”想之路
智能化解決方案服務筑造安全墻。針對大型有色冶金、化工企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采用5G、邊緣云、AI、大數據等先進信息化技術,開發適用于鋰電新材料生產的安全生產管控平臺。打造“1張5G專網+3大服務子平臺+N個融合創新應用+1套EHS管理體系”,建成鋰電材料智能工廠,實現有色冶金與大化工生產本質化安全與環保。
深化研發生產關聯,轉型為專業服務提供者。發揮產業鏈推動者效應,依托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資源,建設鋰電材料公共服務平臺,立足新余國家鋰材料及應用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為江西省乃至全國鋰電材料領域內中小微企業提供鋰電材料檢測、公共安全檢測等技術服務。
協同化構建全局管理平臺。建立起貫穿鋰產業上、中、下游的鋰全產業鏈,實現鋰資源的閉路循環。通過發揮鋰循環生態鏈優勢,其與下游客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打造協同管控平臺,在現有管理模式與產業特性的基礎上,對NC-ERP系統進行二次開發,將企業的信息資源結構化、網絡化與數字化,打造集團全面資源信息管控平臺。
四、欣旺達:形成磁聚示范效應,共享綠色低碳機遇
數字化轉型作為兩業融合的主要抓手。快速形成磁聚示范效應,加快產業聚集,內部提質增效,外部協同互聯效應。2020年至今,欣旺達進入全面數字化和全面智能化階段,目前已完成90%業務運行數字化和80%決策數字化。
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萬億級集群協同效應。建設使用的點鏈工業互聯網平臺已輻射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智能硬件、家電、智能裝備、精密結構件、化工電鍍等10余個重點行業,形成萬億級的集群協同效應。
培養高技能人才。啟動培養為主、引進為輔的人才戰略,圍繞課、證、用、評、圈五大核心打造出高技能人才培養發展新范式;通過產教融合優化高技能人才價值鏈,構建新型高技能人才合作生態,實現高技能人才校企柔性訂制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