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出席第十三屆財新峰會ESG專場暨中國ESG30人論壇2022年會并發表主題演講。
彭華崗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明確部署。近年來,國資委指導中央企業主動適應ESG發展趨勢,積極踐行ESG理念,將加快低碳轉型發展作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和歷史責任,加快提升全球競爭力和現代治理能力,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取得明顯成效。踐行ESG理念、加快低碳轉型發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行動,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客觀需要,有利于加快打造國資央企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彭華崗表示,國資委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指導中央企業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有效加強ESG統籌管理,找準企業ESG管理有效路徑,在立足實際的同時加強交流合作,為我國ESG健康發展貢獻央企力量。
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制定印發《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方案要求中央企業集團公司要統籌推動上市公司完整探索建立健全ESG體系,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2022財新夏季峰會上表示,,要在企業中普遍推廣ESG評估,率先在上市公司、大型企業中形成穩定規范的ESG評估披露制度。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2021年A股,共有1408家公司獨立發布報告,另有4660家公司主動披露加強環境保護等信息。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指出,近九成上市公司召開了2021年業績說明會,其中只有約1/4披露了ESG或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率有待提升。
那ESG到底是什么?
ESG報告撰寫指南及參考指引!
ESG報告案例
ESG包括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標準。ESG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4年提出,目前在資本市場,已成為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截至2021年底,我國存續的“泛ESG”公募基金約200只,總規模突破2600億元,較2020年末近乎翻倍增長,新發產品數量接近過去5年的總和。
E(environmental)=環境
S(social)=社會
G(governance)=治理
ESG在環境、社會、治理基礎上細化各種指標體系,被公司用來規范和監督自身行為,是一種關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績效,是一種新的價值理念和評價工具,將深刻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向。
ESG注重可持續發展,倡導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更加注重環境友好(E)、社會責任(S)以及公司治理(G)。ESG投資是指在投資實踐中融入ESG理念,在傳統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維度考察企業中長期發展潛力,找到既創造經濟效益又創造社會價值、具有可持續成長能力的投資標的。
環境指標E中包含的碳排放量等多項節能減排指標,是衡量企業在“碳中和”方面的重要考量方式。
在我國碳金融市場尚處起步階段,ESG投資產品的國際化特點可以為市場提供低碳發展、“碳中和”戰略目標實現路徑的有效補充。ESG作為“30·60目標”達成的重要配套支撐,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將是中國重要的下一步。
ESG國內外評價體系及指南
目前國際上ESG理念及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各國際組織和交易所關于ESG披露和報告的規定、評級機構對企業ESG的評級、以及投資機構發布的ESG投資指引。在企業ESG評級體系中,不同的評級機構所關注的指標有所不同,部分常見ESG指標如下表所示。(一)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