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雙碳”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生態環境部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有責任、有義務積極落實“雙碳”行動,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做出積極貢獻。
守護藍天碧水,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要求,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費過程中不僅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產生諸多大氣、水、土壤污染物。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減污與降碳之間可以產生很好的協同效應。以東北地區為例,燃煤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又是冬季主要的空氣污染源,特別是散煤燃燒影響更加顯著。治理散煤污染,既有利于節能降耗,也是改善冬季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隨著末端治理空間越來越小,減污減碳協同治理成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治本之策。生態環境部門將認真落實“雙碳”工作要求,嚴格實施“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制度,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快實施重點領域減污降碳行動,通過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推動煤炭削減替代、溫室氣體排放控制,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倒逼產業綠色升級。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固廢處置領域協同控制,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充分發揮全國碳市場約束激勵作用,壓實企業溫室氣體控排責任。
打造金山銀山,加快生態價值優質變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許多地區通過盤活生態資源,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全國碳市場啟動交易后,包括林業碳匯在內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可以用于抵銷部分配額清繳,碳匯作為一種標準化、規模化的生態產品,變現途徑已經打通。2021年,用于抵銷全國碳市場配額清繳的核證自愿減排量達到3400萬噸,相當于備案減排量總數的40%、林業碳匯項目備案減排量的40倍。連同地方試點碳市場在內,累計用于抵銷的核證自愿減排量達6000萬噸,為項目業主帶來約20億元的經濟激勵,充分體現了碳市場在生態價值轉化方面的巨大潛力。
當前,重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備案的條件已經成熟。特別是農林碳匯項目,既有利于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也可以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應優先納入全國碳市場。黑龍江省正在全力實施生態振興計劃,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統籌推動碳匯項目開發、生態損害賠償、流域生態補償等工作,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努力使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靚麗的底色。
共建低碳家園,充分發動社會公眾力量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近年來,生態環境工作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充分凝聚社會共識,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要堅持正面引導,從可持續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四個維度做好宣傳,使“‘雙碳’工作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的思想深入人心。要深入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雙碳”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增進民生福祉,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加快發展。要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實事求是、循序漸進,以科技進步為引領,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群眾正常生活。只有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努力提升群眾在減污降碳過程中的獲得感,才能形成全社會共謀綠色低碳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