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十四五”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出了明確要求。
“到2025年,力爭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其中,冶煉渣達到73%,工業副產石膏達到73%,赤泥綜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方案》中對冶煉渣、石膏等工業固廢均提出了明確的達標線,但對赤泥綜合利用,僅要求“有效提高”。
為何赤泥綜合利用沒有明確達到的標線?赤泥綜合利用有何重要意義?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以河教授。
已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痼疾
赤泥排放量大,1噸氧化鋁排放的赤泥量約1.5-2噸
赤泥是鋁土礦在生產氧化鋁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性工業廢渣,因氧化鐵含量不同,呈紅色、暗紅色或灰色泥狀,其含水量高,含有堿、重金屬等有害成分,已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痼疾。
赤泥中含有大量的堿性化學物質,pH值可達11以上,呈強堿性。張以河教授對記者說,“赤泥漿如果滲漏到土壤或地下水,會使得土地植被或動物生存受到嚴重影響。”
據介紹,過去一般生產1噸氧化鋁排放1噸左右赤泥,但隨著我國高品位鋁土礦越來越少,生產1噸氧化鋁排放的赤泥量可達1.5-2噸。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指出,截至2021年4月底,我國建成氧化鋁產能8915萬噸/年,產能利用率為86%。盡管如此,仍有1170萬噸/年產能在建,另有擬建產能2570萬噸/年,如果全部建成,未來我國氧化鋁產能將達到12655萬噸/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氧化鋁產量為7747.5萬噸,同比增長5.0%。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以每噸氧化鋁排放1.5噸赤泥計算,僅2021年赤泥的排放量就高達1億噸左右。
赤泥的大量堆積,不僅占用土地資源,如果管理不當,還會帶來赤泥庫潰壩、土壤和水污染等風險。
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發現,重慶南川區先鋒氧化鋁公司因防滲措施不完善,部分赤泥(工業廢渣)原漿泄漏至鳳咀江,造成31.6公里范圍江水污染,1300公斤魚死亡。
2019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指出,位于山西省的山東東岳能源交口肥美鋁業有限責任公司,曾因氧化鋁項目的赤泥庫壩面裂縫,堿液漏出污染當地環境被村民多次聯名舉報。
中國鋁業河南分公司第五赤泥庫二號壩也曾發生管涌滲漏,對周邊農田造成了嚴重污染。
赤泥綜合利用仍是世界性難題
我國赤泥綜合利用率僅有7%
赤泥的規模化綜合利用是緩解赤泥危害的必要途徑。
然而當下,堆放處置仍是處理赤泥的主要方法。張以河教授指出:“世界各國對赤泥的綜合利用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赤泥的綜合利用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加拿大一般將赤泥堆在山溝里,澳大利亞把赤泥堆在沙漠中……由于赤泥難以處理,部分歐洲國家甚至已將氧化鋁產業叫停。”
從世界范圍來看,赤泥的危害性已成為制約氧化鋁行業發展的瓶頸。各國政府引導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產學研用合作,實現赤泥多渠道、大規模的資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十二五”時期,我國印發《赤泥綜合利用指導意見》等文件,將赤泥作為大宗工業固體廢物重點推進;“十三五”時期,印發《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到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赤泥利用率從2015年的4%增加到10%;“十四五 ”開局之年,十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要求不斷探索赤泥的更多規?;们?。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也繼續引導赤泥綜合利用規模化、集聚化、產業化發展。近日《方案》的印發,赤泥綜合利用問題被再次重點提及。
為鼓勵企業推進赤泥綜合利用,我國《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中提出,對符合技術標準和相關條件的赤泥綜合利用產品給予50%的退稅優惠。
另外,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規定,每噸赤泥環保稅額為25元,從法律層面倒逼氧化鋁企業源頭減量。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則專章談工業固廢處理問題,通過法律約束,強化生產者責任。
通過完善健全產業、環保、財稅、法律等方面政策及法律法規,我國赤泥綜合利用有了階段性進展,但利用率仍然較低。去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聯組會議就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時曾提到,我國赤泥的綜合利用率僅有7%。
攻克赤泥規模化利用面臨市場等諸多挑戰
鐵礦石便宜的時候,赤泥就無人問津
張以河教授指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我國在國際上率先系統地開展了赤泥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研究和無害化體系建設的探索,研發了具有原創性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赤泥資源化利用等若干專利技術,目前正在大力推廣,希望在全球起到技術引領和工程示范作用,為解決赤泥世界性難題提出中國方案。
據介紹,按照資源化、無害化原則,通過赤泥改性分質利用,赤泥在生產建筑材料、礦物復合材料制品、陶粒與微晶玻璃制品、制備路面水穩層材料、提取有價金屬等領域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張以河教授認為,多年來,赤泥綜合利用進展緩慢,要想攻克赤泥大規模綜合利用難題,仍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
據張以河教授介紹,一方面,很多企業不夠重視如何把堆積如山的赤泥通過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合作的方式進行處理和利用。盡管固廢法已對大宗固廢處理有明確規定,要求“誰排放誰處理”,但部分企業可能因意識水平、技術水平及資金、利益等原因限制,對赤泥的處理仍然一堆了事。
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的赤泥少量實現了綜合利用,但目前的利用情況不容樂觀。
如盡管赤泥選鐵技術相對成熟,但從赤泥中提取有價金屬易受企業逐利性和市場因素影響,利用率并不穩定。2019年赤泥綜合利用量略高,約849萬噸,受價格影響,赤泥選鐵貢獻了較大比重。張以河教授指出:“鐵礦石貴的時候,企業愿意提取。但是鐵礦石很便宜的時候,又導致赤泥無人問津。”
此外,市場對赤泥建筑材料產品等接受度并不高。張以河教授指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同樣是建筑材料,消費者對利用赤泥生產的材料、產品仍心存芥蒂。
據了解,赤泥具有區域性特征,山西、貴州、廣西和河南四省份的鋁土礦儲量占我國鋁土礦總儲量的90.9%。“氧化鋁產量高的地方赤泥的排放量就大,大家對赤泥的危害性及綜合利用關注度較高。沒有赤泥的地方,很多人對赤泥并不了解。所以某種程度上,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對提高赤泥綜合利用率也有影響”。張以河教授進一步指出,解決這些難題還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持續進行政策支持。相關部門在出臺更多政策的同時,也需要更多地考慮相關政策的可操作性和落地執行性。此外,還要加大重視程度和執法力度,在大力支持赤泥綜合利用企業并鼓勵相關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也要嚴查赤泥違法處理問題。
二是從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出發,加強市場導向。“從技術角度來看,目前已經陸續有一些技術可以推進赤泥綜合利用,但是什么時候能夠大規模在相關企業推廣應用,哪些利用方式收益更高,還要看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市場導向。”張以河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