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走在貴州大地,梵凈山麓清新空氣沁人心脾,烏江河畔一江碧水向東流……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貴州“綠色名片”越發悅目,貴州的山水畫軸上,綠色底色厚重,生態顏值更佳。
天氣寒冷,位于貴陽市小孟生態工業園區的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卻熱火朝天,一輛輛新能源電動客車在這里“誕生”:僅2021年,該公司各類客車銷量近3000臺,完成工業總產值近17億元,其中,新能源電動客車銷量超95%。近年來,貴州通過實施“千企改造”,大力促進工業綠色化轉型、產業綠色化改造,有力推動了綠色發展。
2016年,貴州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6年來,貴州不斷探索完善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制度,發展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多彩貴州走向綠富同興。
綠樹成蔭,清水悠悠的錦屏縣城(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遠柏 攝)
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
月亮山、雷公山,滿山蒼翠;
清水江、?陽河,碧波蕩漾。
黔東南州擁有3269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高達68%。在生態環境部通報的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2021年1至11月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中,黔東南州排名第三。
積極運用制度為綠水青山保駕護航。近日,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黔東南州林長制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依法開展檢察公益訴訟協同推進林長制工作的意見》,開啟“林長+檢察長”依法護林新模式。近年來,黔東南州陸續頒布實施《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陽河流域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高標準開展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提供完整、系統的法治保障。
生態良好、郁郁蔥蔥的黔東南清水江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遠柏 攝)
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2016年,貴州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貴州先后實施了100多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實現了多個全國“率先”。
率先在全國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在西部地區建立跨省域橫向生態補償等制度改革;建立從省到村的五級河(湖)長制,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截至2020年底,試驗區34項核心制度建設全面完成,其中13個方面、30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貴州將緊緊圍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綜合試驗平臺定位,主動扛起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先行區、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區、生態文明國際合作展示區等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責任擔當。
長順縣擺所鎮擺所河流域美麗風光 ( 朱濤 攝)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生態優先強筋健骨,綠色發展提升氣質。
2016年,貴州啟動“千企改造”工程,通過工業綠色化轉型、產業綠色化改造等促進綠色制造發展,推動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貴州是全國磷礦主產區之一,磷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磷石膏堆積形成重大生態環境安全隱患。2018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把消納磷石膏數量與企業生產量掛鉤,倒逼企業加快綠色轉型升級。
短短幾分鐘,流水狀的磷石膏便在模具里冷卻成石膏模盒,從模具上取下,便可送往建筑工地上,用于建筑行業現澆砼空腹樓板施工。這是貴州磷化集團磷石膏模盒生產線上的景象。
作為貴州磷化工龍頭企業,貴州磷化集團全面促進磷石膏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讓磷石膏搖身變為綠色建材,變廢為寶。2021年,該集團磷石膏產生量912.49萬噸,利用量946.18萬噸,利用處置率103.69%,實現磷石膏“產銷平衡”目標。
2016年以來,貴州改造企業5729戶、項目6255個,完成技改投資4527億元,規上工業基本實現全覆蓋。“十三五”時期,貴州省工業能源消費占全社會50%左右,工業節能提前提質完成國家能源“雙控”目標,有效緩解全社會資源能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
貴州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貴州最高峰韭菜坪上,“大風車”晝夜不停地旋轉。這是2011年4月投產使用的小韭菜坪風電場,是貴州省第一個風電項目。近年來,貴州積極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產業。2021年9月底,貴州統調新能源裝機1569萬千瓦,占全省統調裝機比例26%,新能源裝機規模與裝機容量比重均排在南方電網五省區前列。
“十四五”期間,貴州將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畢節、六盤水、安順、黔西南、黔南等百萬級光伏基地建設。
從江縣加榜梯田美麗風光(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遠柏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日,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2021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的通知》,貴州望謨北盤江國家濕地公園、從江加榜梯田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評估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生態文明論壇上,遵義市綏陽縣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被授予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至此,貴州獲此兩項榮譽的地方增至14個……
成績的背后是堅持不懈的努力——為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貴州時刻繃緊生態環境保護這根弦,堅持保護與修復齊頭并進。2021年,全省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29平方公里,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4%。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1.51%……為筑牢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貴州率先在全國創新實施單株碳匯生態產品價值機制,全省18個縣的10326戶百姓實現“賣空氣”賺錢,這是生態效益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最美詮釋。
遵義市赤水河黃金水道 (丁福秋 攝)
據統計,2021年,貴州林下經濟利用面積達280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560億元。全省累計建成千畝以上林下種養基地321個,林下經濟實施主體達到1.75萬個,帶動302.8萬農村人口月均增收1294元。邁步新征程,黔中大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辯證轉化篇章愈加精彩。
從大地綠起來、生態美起來,再到生態富起來。貴州邁出了一個又一個堅定的綠色腳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讓人驚嘆的綠色奇跡。
貴州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生態保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