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生活污水直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不力、“兩高”企業污染擾民……生態之事,民生之重。
最近,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貴州,截至目前已收到上千件群眾信訪舉報件,從發現的問題和公開的典型案例來看,問題有大有小,有輕有重,破壞生態的花樣之多、膽量之大令人瞠目。
敢于與破壞生態的行為動真碰硬,是對污染咬住不放、一抓到底的決心,更是不畏艱難、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執著與堅守。
破壞生態無小事,保護生態也非易事。對污染行為動真碰硬,要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論證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有些生態環境問題是日積月累、歷史形成的,在治理過程中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例如污水管網老化、滲漏、噪音、粉塵等問題,只有咬緊牙關,迎難而上,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抓鐵有痕地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才能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
猛藥治沉疴,良方促長效。對問題動真格,與差距“較勁”,不是“另辟蹊徑”,更不能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裝整改。面對中央環保督察一針見血的問題,全省各地要高度重視,確保整改取得明顯效果。當前,各地各部門還要持續把整改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發展問題來抓,層層壓實環保責任,建立長效機制,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發展與保護的雙贏。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群眾“三感”。多一些動真碰硬的精神,污染就多一分解決的可能;多一些較勁的干部,群眾的福祉就多一分保障。
敢于與破壞生態行為動真碰硬,一方面充分體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見證了黨和政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擔當。我們期待,將來中央環保督察再次“回頭看”時,看到的是貴州各地各部門更大的作為,看到的是人民群眾身處更為優美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