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長江上游唯一一條干流尚未修建閘壩、仍然保持著自然流態的大型一級支流,赤水河是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以及45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
如果你想尋蹤美酒文化,赤水河流域也再合適不過,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環境和生物群落,讓茅臺、郎酒、習酒等醬香白酒風味,飄香世界。 然而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曹文宣看來,赤水河流域的自然屬性正面臨危機。雖然干流沒有水電開發,但支流上密集的小水電,切斷了赤水河舒展的經絡,河流的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和生命力遭受了破壞,讓它一路磕磕絆絆,踉蹌前行。 于是,中科院水生所在2020年5月的一份專報建議中,大聲疾呼“拆除大壩、加強魚類棲息地保護”。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使命 1991年,曹文宣在一份報告里首次提出“選擇赤水河建立保護區”。一晃就是30年。悠悠時光染白了曹先生一頭烏發,赤水河流域也如先生所愿,成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之路,仍在延伸。 中科院水生所老中青三代科學家,接力保護赤水河魚類。中生代的劉煥章、王劍偉研究員接力推進、落實保護工作。現在,80后新生代劉飛、秦強等博士接過擔子,通過魚類保護和禁漁效果監測評估、生態修復,讓責任傳承。 劉飛說:“去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生態環境部等派來調查組,對貴州境內赤水河水電站進行調研。8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也把鏡頭對準這里。”相關部門的咨詢會議變多了,“聽取我們的建議,邀請我們深度參與赤水河保護。” 在劉飛眼里,保護赤水河流域生態,是從中央到相關部委乃至地方黨委政府的全局戰略和通盤努力。而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更像是一雙敏銳的眼睛,督促著地方將保護落地生根。 從去年5月至今,督政的力量持續發揮作用。 2020年9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赤水河流域過度開發小水電生態環境問題開展現場督察。 2021年2月,生態環境部西南督察局派出督察組,到遵義赤水市開展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整改現場督察。 7月,水利部會同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安排人員對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整改情況進行了調研。 9月,生態環境部調研組赴貴州仁懷調研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強調赤水河是長江一級支流,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動赤水河流域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守護好赤水河的“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制訂施行《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研究制訂了流域生態保護、產業規范發展、污染綜合整治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11月22日,諶貽琴擔任貴州省委書記后,主持召開的第一次省委常委會會議,就是專題研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同年12月3日,省長李炳軍主持召開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用3個最字——“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要求、最有力的舉措”,表達了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的決心。 在財政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貴州省級財政2021年安排兩億元資金專項用于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清理整改,市縣籌集到位7095萬元資金,保障清理整改有序推進。 從省到市,壓力逐級傳遞。 遵義市把年度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制定時間表、路線圖,采取日調度、周安排、月總結的方式。組建5支掛牌督戰工作隊,分赴5個有清理整改任務的縣(市、區)掛牌督戰,督促各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有序推進。督導各地從拆除協議、工程拆除、生態修復、風險防范與化解等方面細化工作措施,有力有效推動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 畢節市成立督戰專班,明確由市級水務部門牽頭,組建3個督戰工作組,采取定點督戰、巡回督戰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掛牌督戰。市委、市政府“一周一調度”,全力督促指導各縣(市、區)開展清理整改工作。 貴州省水利廳制定了分年度退出計劃,編制《貴州省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清理整改方案》,計劃用5年時間(2020-2024年)將224座小水電分期分批有序退出。 “方案實施后,可將大同河、二道河干流全部恢復自然連通,習水河觀音巖電站以下至河口、桐梓河楊家園電站以下至河口的干流連通,赤水河流域魚類遷徙繁殖和棲息地范圍將明顯擴大,小水電對赤水河水生生物洄游影響大幅降低。”省水利廳一位同志介紹。 貴州省水利廳聯合省生態環境廳組成4個核查組,對赤水河流域2020-2021年退出的小水電逐一開展現場復核,確保攔河堰壩和電站拆除到位。 這些變化,劉飛看在眼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里拍攝的那座小水電,很快便拆除。去年監測時河道干涸、魚類幾乎絕跡,今年三四月再去,水量已經很大,巖原鯉、中華倒刺鲃和白甲魚等喜流水性魚類重新回到江段攝食棲息。” 一年多過去了,其他小水電拆除進度如何?2021年12月5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進駐貴州后,貴州境內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拆除情況成為督察組關注重點。 進駐當天下午,督察組一位來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的同志收到指令,要對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拆除情況出一份最新的監測報告。 衛星中心“從天上往地下看”,利用2021年最新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參考《2020-2021年貴州省赤水河流域小水電退出名單》等資料,對貴州省赤水河流域2020-2021年列入拆除計劃的95個小水電壩體拆除情況,進行了遙感監測。 拿到最新監測報告后,督察組旋即啟程,開啟了“天上+地下”的精準下沉核查工作。 督察現場的足跡 2021年12月16日,中央第二生態環保督察組沿著赤水河流淌的方向,從上游出發,沿江而下,足跡遍及仁懷、習水、赤水、桐梓、七星關等地,車程近3000公里,足足走了9天。 小水電大多建于山谷深處,往往下了車,還要徒步許久。 督察組的腳步踏上仁懷市青菜河水庫。觀兩岸,郁郁蔥蔥,兩側山體呈巨大v字。一道水壩攔住河水,水庫鑲嵌于兩山之間。 青菜河一級電站已納入2024年退出計劃,目前已退出發電功能。到現場核查,始于一道難題,電站攔河壩拆還是不拆?青菜河水庫建于1968年1月,庫容697萬立方米,是飲水、灌溉、發電功能兼具的綜合利用水庫,承擔了茅壩、九倉、龍井等3個鄉鎮兩萬余畝農業灌溉和6.78萬集鎮、農村人口供水任務。 周密地查,細細地問,督察組表示一定要實事求是。這也是務必到現場核查的原因,“要統籌好民生保障和河流生態的關系,確保民生需求和生態用水情況下,科學論證大壩是否需要拆除。” 去下一站,青菜河二級電站。這里已于今年8月拆掉,拆后的土地移交給村集體。現場看到,土地里的小白菜已經破土而出,綠油油的。 再走,來到位于習水縣桑木鎮二郎河中上游的桑木一級電站。攔河壩、廠房、渠道等設施已全部拆除,取水口已封堵。 若不是插有紅旗作為標識,很難想象,當年山谷之間曾被大壩攔截。而今,水聲潺潺,嘩嘩作響。河水不深,清澈見底,即便站在橋上往下探,也能清晰地看到碎石河灘沒入河底。青苔布滿灘石,河道恢復它原本該有的模樣。 習水縣委書記常文松走過來說:“這個壩沒有拆之前,下游幾乎沒水,特別是到枯水季節流量很少,為了發電蓄水,下游水就緊張了。” 現在,河流與公路中間有一段三四米的過渡地帶。長滿草,有石頭自然散落其上。三四米開外,石頭漸漸過渡進入河水。“再過一段時間,相信土著魚類一定會回來了。”有人欣喜道。 督察組現場分析研判拆除工作 從公路躍下,走過雜草坪,踩上了石塊,沿著河邊走。 桑木二級電站位于習水縣二郎鎮,為引水式電站,總裝機容量400千瓦,2014年12月投入運行,已于2020年12月拆除,并完成復墾復綠工作。 現場核實仍有一條引水渠存在。“下去看看”,督察組一行人沿著山路往下,泥土濕滑、道路極窄,一不留神就會跌倒。 走到引水渠所在地,督察人員問:“這個水渠是做什么用的?”當看到下游不遠處有幾畝果樹農田時,督察人員說,要留個口子以確保群眾需要時能用上水。“從攔河壩到引水渠,再從引水渠到發電廠房,一環扣一環地查,避免出現漏洞。”督察人員說。 又到習水縣桑木三級電站,一位水務局的同志說:“現在整個二郎河已經全部打通了。”兩股流水繞過中間一處河灘,匯集為一股,又嘩嘩地順勢而下,真是暢快! 到了習水縣良村鎮大巖電站,奔涌的水瀑在約5米高的落差下,猶如白色綢帶。走過一道木板鋪的獨木橋,需要努力保持身體平衡。前方,習水縣水務局局長廖智力已經在介紹:“大巖電站已經拆完,接下來我們要去看八一電站、梅溪河電站,就剩下習圓電站沒有拆,我們馬上就要把它拆掉了,馬上就要打通梅溪河了!” 再到高橋電站,剛展開地圖,就有人喊“快看,白鷺。”這說明,河里有魚了。再數一數,一只、兩只……五六只白鷺撲騰著翅膀,分明帶來了生態環境恢復的信號。 9天的下沉督察工作結束后,督察組認為,2020年-2021年貴州省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整改拆除工作大家有目共睹。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一些小水電下泄生態流量核定過小、生態泄流設施設置不規范、有些壩體阻塞河道等。同時,根據貴州省制定的小水電分批退出5年計劃,按照“先易后難”原則,目前已拆除的小水電大部分裝機容量在幾十千瓦到幾百千瓦之間,還有更大的“硬骨頭”,后期任務依然艱巨。“希望地方同志堅定信心、再接再厲,為赤水河流域生態恢復作出更多努力。” 桐梓縣水務局同志現場調度小水電拆除情況 拆除小水電還河流生機 當赤水河又重拾勃勃生機,干涸的河道恢復往日潤澤時,請記住那些為了拆除小水電而付出艱辛的人們。 拆除水壩后,河流自由奔涌,依稀能看見小水電的人工痕跡 貴州省遵義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德茂今年5月任職。拆除水電站,遵義市分管副市長劉承東給他下了死命令:“每一座拆除小水電站都必須拆到位,你要親自去看。”已拆除的82座小水電,何德茂跑了60多個小水電現場。 “我去不了的,安排分管領導去,一座一座確保拆除到位。很多現場徒步單程就要一個小時。”他揉著膝蓋說,“有時候小腿酸脹難耐,痛到蹲下都難。” 拆除小水電及壩體,任務艱巨。不說前期調研、工程論證、合理賠償以及拆后生態修復,單說“拆”一件事,就能說上三天三夜。 三元電站攔河壩位于習水縣三元村大巖組懸崖溶洞里,為混凝土壩。習水縣水利水電維護中心主任王勇回憶,“由于通往溶洞內攔河壩的道路不足0.3米,外側為百米懸崖,內側緊貼山壁,機械無法到達,只能人工在溶洞內施工。” 溶洞里一無自然光源,二則氧氣稀薄,三是施工作業面有限,只能容納幾人開展施工作業,人工進場還需系安全繩,配備氧氣瓶、頭燈等防護措施,為確保施工安全,在拆除過程中采取輪班定時換人作業。拆除壩體總耗時20余天。 進入溶洞的道路 還有吼興電站攔河壩,位于習水縣良村鎮吼興村水堂口,壩高6.1米,壩長32米,壩頂寬1.2米,大壩是用混凝土預制墩相砌而成,每一塊重量800斤以上。“攔河壩地處深山峽谷、山高坡陡,大壩距離公路2.7公里。在拆除過程中,機械設備無法進入,只能人工拆除。”常文松說,拆除方量巨大,耗時一個多月,花費人工400余個。 習水縣吼興電站攔河壩 小水電拆了,老百姓的笑臉多了。 站在習水縣已拆除的三岔河電站,一位當地村民對督察組說:“這么多年來,水庫一直‘憋’著水。水流不暢,水體還隱隱發黑發臭。現在好了,水流動起來,我們心情也好了。” 習水縣水務局同志現場調度小水電拆除前庫區放水情況 在赤水市盤龍村,有一個69歲的劉姓老者曾參與了蟠龍電站建設,而今又見證了電站拆除。他說:“原先河溝里魚很多,小水電建了之后,河里水少了,魚也活不下去了。拆了水電站,保護生態環境,過些日子,魚又能回來了。” 習水縣紅旗電站修建于習水河的干流上,1966年修建,比督察組好多同志的年紀都大。自紅旗電站修建后,一段2.8公里的河道長期干涸,在50多年后,終于又迎來清水。 何德茂言語中透露著歡喜:“以前河流干涸,老百姓也很無奈。現在有水了,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當地老百姓說又回到孩童時代,高興得想要‘下河洗澡’。” 生態恢復,老百姓端上了綠水青山的金飯碗。赤水市兩河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胡甜甜談到拆小水電的感受時說:“以前攔河壩修建后,水從里面被引走了,河道里的水很少。我們這里打造旅游鄉鎮,游客眾多。壩拆除后,這里還成為一個網紅打卡景點。” 女鎮長笑意盈盈地,手指著不遠處的瀑布說,“多年沒有的盤龍疊瀑又有水了,生態恢復好了,游客體驗感就好,鎮上的群眾都擁護歡迎拆除小水電。” 督察人員回應說:“老百姓看不到瀑布是一個方面,大量缺水河段對整個河流的生態造成很大影響。枯水季節沒水了,雨季斷斷續續有水,作為一條河不能常年有水,還能叫完整的河嗎?你們辦了一件好事吶。” 打造修復長江的樣本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依然振聾發聵。 赤水河流域全程436.5公里,源頭段天然落差是1274.8米。從上游的喀斯特地貌,一路流經中游的丹霞地貌、丘陵地帶,最后流入四川盆地,造就了赤水河流域的景觀多樣性、進而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表明,赤水河支流上建設多座小水電站,導致一些支流脫水現象嚴重,使特有魚類棲息地嚴重壓縮。此外,支流梯級電站的流量調控,還對赤水河干流的水文情勢造成一定程度影響,關系到魚類的繁衍和赤水河流域局地氣候變化。諸多生態問題給支流的煩惱,最終也將匯入長江。 “我有一個心愿,希望能把赤水河保護好,作為長江修復的一個樣本。”赤水河邊,曹文宣不止一次對學生講。 隨著長江十年禁漁以及近年來拆除小水電,劉飛和團隊在赤水河源頭段進行魚類監測,發現魚類資源明顯恢復。 “魚類的多樣性穩步提升。不同江段采集到的魚類物種數量均有增加趨勢,部分消失多年的珍稀種類,如四川白甲魚又重新出現,四川裂腹魚等特有魚類分布范圍明顯擴大。”劉飛的言語興奮不已,“魚類種群結構逐步優化。一些特有魚類的平均體重明顯增加,種群小型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如果赤水河保護不好,很多魚類就會絕種,我們這一代人就看不到了。長江上游有長江鱘,現在主要生活在重慶上游300多公里的長江干流中,且多年沒有自然繁殖了。我盼望著有一天,長江鱘可以在赤水河流域自然繁殖。”曹文宣院士如是說。 督察組的同志說:“以前我們只關注水環境的基本指標,今后我們要更側重水生態的指標,包括魚類指標。判斷一個河流生態恢復情況,是‘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讓群眾擁有更優美的生態環境,這才是美麗中國在水生態環境中的具體體現。” 曾經一度,小水電在我國歷史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防洪、灌溉、發電……多少縣區百姓因小水電點亮了安居明燈。 一位水利人說,小水電站建設凝聚了我們的心血和智慧,當年我們要修水電站,造福一方百姓,現在我們卻要親手拆除它,也是為了當地百姓,依依不舍卻決心堅定。 對河流來說,流水不腐。自由珍貴,被攔截幾多痛苦。人非河,難知河流的生死苦樂。打通河流脈絡,讓魚翔淺底、生態恢復,這才是美麗中國的真正愿景,華夏兒女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