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批準建設69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由生態環境部推薦、依托廣東省深圳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原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建設的“廣東大灣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列其中。國家在深圳布局建設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具有怎樣的意義?深圳市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深圳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環境質量日益改善的同時,也亟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碳達峰碳中和和生態安全評價等方面進行觀測與研究,以滿足城市生態環境管理的需求。
為什么建?
獲取長期野外定位觀測數據并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組成部分,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歐美等發達國家歷來重視野外觀測站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作用。英國于1843年建設洛桑實驗站,開創了野外站的歷史,定點監測接近180年,為揭示作物生長規律、發展現代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于上世紀初建立了50多個材料環境腐蝕野外站,對鋼筋混凝土等材料連續野外觀測近120年,支撐了美國材料產業的發展。
從1999年開始,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圍繞生態系統、特殊環境與大氣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蝕等4個方面,遴選建設了一批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主要服務于生態學、地學、農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發展,通過獲取長期野外定位觀測數據,推動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
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在青海省瓦里關建設了大氣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站,是目前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大陸型全球本底站,已開展了27年準確、連續、具有全球代表性的CO2觀測。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面向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連續觀測、試驗研究和科技示范,協同推進一批重大科技任務落實,促進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指出,城市生態系統是國際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在深圳布局建設國家野外站,獲取長期連續觀測數據、開展生態監測預警,將有力支撐區域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的需求、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怎么建?
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針對五方面開展監測研究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有關負責人員表示,廣東大灣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我國生態環境系統首個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對我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工作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對于補齊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體系短板有著重要意義。
廣東省深圳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王偉民博士介紹,深圳生態環境觀測網由1個中心站和4個子站組成。2013年以來,在城市河流水生態監測、植物生態調查及昆蟲多樣性調查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定位監測工作。在城市主要河流水生態監測方面,在全市共布設108個點位,監測指標涵蓋了生境、底棲生物、著生藻類、浮游生物、魚類和水生植物等,發現了唐魚、異鱲等珍稀瀕危物種;在植物調查方面,共制作植物標本12000多份,建立了植物標本館和數據庫,已記錄野生維管束植物2086種,其中包括紫紋兜蘭、桫欏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09種,廣東隔距蘭、華南馬鞍樹等特有物種75種;在昆蟲調查方面,現存昆蟲標本4100份,并發現梧桐山突眼翅蟲和七娘山安蟻甲兩個新物種。國家野外站運用遙感、自動站、高光譜、人工智能、穩定同位素、eDNA等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手段,對廣東大灣區環境和生態因子進行長期持續的定位觀測,獲取第一手資料,建立詳盡的觀測資料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研究和完善了生態安全預警關鍵技術。
國家野外站建設期不超過兩年。基于現有觀測網絡和監測能力,廣東大灣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該如何建?廣東省深圳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生物多樣性變遷、生態格局、城市碳氮循環、城市生態脅迫效應、生態安全評價與預警五個方面開展監測研究。同時,將加強基礎設施、觀測場地、儀器設備和人才隊伍建設,支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GEP)核算、生態質量評價和水生態環境評價等重點任務。
建設廣東大灣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重大意義在于,為建立創新性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標準提供可靠的依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文忠表示,在深圳建設國家野外站將有利于解決深圳市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利于積累城市生態環境長期觀測數據,有利于聚集城市生態環境領域的高端人才,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開展有益探索,服務于大灣區發展的國家戰略。此外,深圳作為城市大氣溫室氣體和海洋碳匯監測雙試點城市,將率先開展高精度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監測,以及海洋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探索建立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碳排放核算校驗評估技術以及相關儀器質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