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結1958年戰勝黃河特大洪水經驗時,充分肯定了廣大群眾治水防洪的熱情。但又指出,幾百萬人上堤是當時的應急之法,不是保證黃河安瀾的積極的和長久的辦法。如何防止黃河洪水災害,保證黃河歲歲安瀾?周恩來認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造黃土高原,是長期性和根本性的辦法之一。
1952年12月19日,周恩來主持政務院第163次政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政務院關于發動群眾繼續開展防旱、抗旱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2月26日,周恩來簽署下發這一《指示》?!吨甘尽分姓f:“由于各河治本和山區生產的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已屬刻不容緩”。“水土保持群眾性、長期性和綜合性的工作,必須結合生產和實際需要,發動群眾組織起來長期進行,不能收到預期的功效。必須與農林、水利和畜牧各項開發計劃密切配合,才能鞏固和擴大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績。”《指示》還特別強調“除去已經開始進行水土保持的地區仍應繼續進行以外。應以黃河的支流,無定河、延水及涇、渭、洛諸河流域為全國的重點”,以取得經驗,逐步推廣。
我國向蘇聯政府聘請專家綜合組來我國幫助解決黃河規劃問題,開始時,沒有聘請水土保持專家。黃河研究組根據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于1954年1月12日電告政務院要求增聘水土保持專家。1月21日,周恩來電告中財委并外貿部,“同意為黃河研究組增聘水土保持專家1人。”
1956年12月8日至14日,黃委會在鄭州召開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會議。中央林業部、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陜、甘、晉、豫、魯、內蒙古、青海七省(區)負責水土保持工作的干部,以及蘇聯水土保持專家M?H?扎斯拉夫斯基參加了會議。1957年1月23日,水利部向國務院寫了《關于召開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會議的報告》,將會議研究討論的關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針問題、關于合理使用勞動力、貫徹按勞取酬政策問題、關于培養技術力量問題、關于領導問題、關于編制黃河流域12年水土保持規劃問題,逐一作了報告。周恩來逐字逐句審閱并修改了這一報告,對報告提出的不夠具體或沒有連續性的措施的有關內容則劃了問號,提出了批評。5月10日,國務院向有關省和部門轉發了水利部的報告,并下發了經周恩來修改的國務院批示,指出,“過去幾年來,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農業、林業和水利方面的綜合措施和配合不夠的現象,希望你們研究解決。”
1958年4月,周恩來在去三門峽視察時,多次對黃河沿岸的干部和群眾說,要搞好植樹綠化和水土保持工作。4月24日,他在三門峽現場會上說:“不能孤立地靠修水庫來解決防洪問題,必須聯系、配合各方面的工作,特別是首先要以水土保持為基礎。”又說:“三門峽水利樞紐規劃是全面的,因此要聯系整個黃河流域干支流,上、中、下游,而這個中心基礎就是水土保持。”1958年8月30日在北戴河,1959年10月13日在三門峽,周恩來又一再強調根治黃河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959年11月2日至18日,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召開黃河流域陜、甘、晉、青、寧、蒙、豫七省區水土保持會議。11月20日,王化云向周恩來匯報會議情況以及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規劃初步方案時,周恩來說:規劃口號要提得恰當,過去認為做了水土保持工程和措施,保水保土就解決了,現在看來距離還很大。
“文革”期間,周恩來仍在關心著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1972年12月,他在聽取陜、甘、寧、晉四省領導匯報時指出,解放這么多年了,群眾生活還這樣困難,要加強對災區的支援,盡快恢復水土流失治理的規模。
水土保持工作具體包括哪些方面?1952年12月26日,周恩來簽發的《政務院關于發動群眾繼續開展防旱、抗旱運動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指出:“首先應在山區丘陵和高原地帶有計劃地封山、造林、種草和禁開陡坡,以涵蓄水流和鞏固表土,同時應推行先進的耕種方法,如修梯田、挑旱渠、等高種植和牧草輪作等辦法,期使降落的雨水盡量就地滲入,緩和下流,不致形成沖刷的流勢和流量。對于已經沖刷的山溪和下流,不致形成沖刷的流勢和流量。對于已經沖刷的山溪溝壕,即應先支溝,后干溝,自上而下,由小而大地修筑攔沙壩和緩流壩,以改變溝壕縱向的坡度,延緩洪水下泄的速度,截留其挾帶下泄的泥沙,淤出的土地并可增加生產。”1958年周恩來在三門峽現場會上提出了6條:1.修整耕地,改造梯田;2.修中小型水利;3.種草;4.開墾退耕;5.保持綠化,總要有樹;6.調動勞力,使勞力分布平衡。他實際上把水土保持看成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的配合,而且需要農、林、水等部門的配合。
在水土保持系統工程中,周恩來尤重視護林、造林。1951年9月7日,周恩來在101次政務會議上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兩句話要寫得適當才行。否則,“靠山吃山”,把樹木砍光了,水災就來了。在漢中小學時,也要有墳墓,亂堵亂挖,反把水系搞亂了。1956年8月14日,周恩來在接見外賓時說,在水利工作方面,除一般水利工程外,還需要注意到植林,我們的祖先把許多山上的樹木砍伐過多,以致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現在要注意植林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周恩來多次指出古老文化的負面之一是破壞了森林資源。他說,古老文化損傷了大自然,中國有林的山只有10%,好多都是荒山,古代人只知建設不知保護森林,后代子孫深受其害。文化越古,不知保護,樹木越少。我去過的地方,如從尼羅河經過中東、中亞細亞到中國這片都如此。“黃土高原是我們祖宗的搖籃地,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但是這個地方的森林植被的破壞,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是沙漠化的根源。他說,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羅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化的發源地,當時土地肥沃,農業昌盛,但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破壞了森林植被,所以后來都成了沙漠,我國甘肅省的敦煌一帶恐怕也是這樣。周恩來到延邊、西雙版納、海南、貴州、長江、黃河視察時都反復強調要保護森林資源,開展植樹造林。到大慶油田視察時,他也說,既要搞好油田建設,又要多種樹,搞好綠化,盡量保護植被,建設新型礦區。為解決黃土高原地廣人稀地區的水土保持問題,周恩來親自批準配備安2型飛機,用以播種造林、種草。他還說,水土保持搞了工程措施沒有植物措施不行。
1966年2月,周恩來接見出席全國林業工作會議的西北各省、自治區林業廳(局)長和西北林業建設兵團、林業部負責同志并講了話。他懷著十分不安的心情說:“十六年來,全國砍多于造,是虧了。二十世紀還剩下三十幾年,再虧下去不得了。”“營林是建設社會主義,我們不能吃光了就算,當敗家子。”“北方八省地區大,人口多,樹林少”,要抓緊造林。他特別強調要抓好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的造林。他說:“西北黃土高原搞了多少年造林啦?勞大功小,要很好總結經驗。陜北防沙林帶有人煙,地下水淺,就可以造林。靖邊、定邊高原上水位低,不容易成林。要有選擇、有陣地地前進。”“西北地區造林要集中在黃河泥沙主要來源地區,不要孤零零地分散搞。分散了,投資很大,功效很小,起不了多大作用。”他要求“西北局要搞一個領導小組,管農墾、水土保持。農林互相支援有好處。植樹造林是百年大計,總得堅持到二十一世紀。
周恩來既把水土保持看成是治理黃河基本的長期的辦法之一,也把水土保持看成是改造黃土高原落后面貌、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徑之一。他反對片面強調水土保持與黃河治理的聯系而忽視水土保持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系,認為這樣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從而影響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對于解決黃河泥沙淤積防止黃河洪水問題,周恩來總結了三門峽水庫建設過程中對水土保持速度估計過快、作用估計過大的教訓,強調要通過多種途徑綜合治理。并強調水土保持的長期性,“我們這一代完不成,還有下一代會完成的。”